報告指出,北韓長距離導彈測試和核武發展的持續進行,再度觸發朝鮮半島危機。
此外,共同民主黨發言人崔芝銀表示,她對於尹錫悅公開支持先制打擊的發言感到震驚而在補強方面統一也是讓人跌破眼鏡,延攬到具有日韓職經驗的重砲羅沙里歐(Wilin Rosario),雖然被阪神球迷稱最失敗的投資,但要是能夠回到韓職的表現相信也能讓球迷對他改觀。
一壘則是吳桀睿打擊成績也出現退步,加上傷後逐漸消失的長打、高國慶今後也不會在規劃藍圖內,開季也曾用過姚雨翔、施冠宇以及何恆佑等新秀,但繳出的成績都不是太好看,最後到季後賽還是交給有長打的郭阜林為主戰,而游擊就還是以林祖傑為主戰,不然就只能寄託二軍能挖到寶了。這波補強不但補足了一壘及DH的火力,也可能同時宣告高國慶的上場機會會減少,雖然個人認為不是最好的補強,畢竟比起一壘僅攻擊出現問題,三游可是攻守都缺乏的,而且上季出賽數最高的一壘手還是大學長高國慶呢⋯⋯。最後想想上季各種問天就知道富邦球迷多麼希望打線的升級,在經過教練團大改組後,新賽季的富邦會繳出什麼表現也是所有人所關注的,但前提是打線必須要有所發揮,不然問天群組可能會更多人。上季受到疫情影響,中職因眾多海歸好手投入選秀,加上眾多年輕強投竄出,以及新同學味全龍的加入,也讓中職出現久違待滿整季的洋砲。如同球隊,要是哪個位置出了問題或是弱點就是在那個地方,最常見就是換人上去試試、或是經由選秀補強、又或是延攬外籍選手。
統一獅 製圖:運動視界 接著則是統一,雖然好歹也是亞軍球隊,但其實有好多鬼的統一打線,整年的OPS+(攻擊指數)是排在聯盟第四的(97.0)僅高於味全,且到了上季結束統一真正的問題才逐漸被發現,除了老問題游擊,三壘陳鏞基打擊大退步、林子豪及郭阜林守備率也不是很好看,換上陳重廷也是同樣的情況。先發九人中二游的火力相比是較弱的,這點在陳凱倫任意引退下想必會更被放大,所以其實找像上季紐納斯這種內野工具人類型的洋砲我認為是最好的解答,但給出霸帝士這項解答也不是不好,除了能輪DH(指定打擊)及一壘外,也有守過外野的經驗算是不錯,二游方面就是寄望新賽季李宗賢能夠復活,以及要在二壘這邊給出解答。用農民辛勤種出的原料,釀成不好喝的啤酒,究竟是在幫助農民,還是在糟蹋農民呢? 台灣價值是難以擊破的最完美包裝 根據今周刊在2020年的報導,禾餘麥酒品牌方,宣稱其產品所用的穀物原料仍高達六成是進口麥芽,所以禾餘麥酒從2015年創立到 2020年,都在做它們用來攻擊其他品牌的那件事:「訴求在地精釀,可是原料卻採用大部份進口。
我第一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是在素人時期請朋友特地到台大校園領取的兩瓶「白玉麥酒」,喝到啤酒之前的我,非常興奮、非常期待,但喝到啤酒後卻大失所望,不只不好喝,而且還沒有任何特色。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 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 Dont drink it because its Local, drink it because its Good. 這句話是啤酒產業中很經典的一個理念:「不要因為本地釀造而喝,要因為它好喝而喝。所以,在台灣復育大麥或栽培穀物原料,只是勞民傷財,永遠達不到目標。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 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 然而,無論是要種植大麥或其他用來釀啤酒的穀物原料,台灣都難以模仿澳洲或美國那樣大規模機械化的種植方式——提高產量也降低生產成本,進而達到台灣酒廠所需要的產量及價格。
但在數個月後走進大潤發,就會看到那批活動酒,因味道實在無法吸引消費者而滯銷,即使即期出清,價低到每瓶約新台幣20元,仍然無人問津。文:賴奕杰 禾餘是想記錄台灣,還是消費台灣? 這句話是我在2016年,看完台灣媒體為禾餘麥酒宣傳台灣價值的文章後,所提出的疑惑。
又因為,台灣並沒有種植啤酒花也沒有酵母供應商,即便我們有了麥芽,啤酒產業依然無法達成100%使用台灣本土原物料的目的。2018年,台灣大學的黃老師找我到大學Plus計畫中玩釀酒活動時,有教授向我提出文章一開始的那個問題:「台灣復育大麥有沒有意義?」我當時給她的答案與今日依然相同,但她無奈地搖搖頭笑了,因為她知道,禾餘已經在台大校內及部分畢業生心中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她知道答案後也無法改變什麼。更現實的是,在國際貿易如此進步的今日,當國外已有物美價廉且多元的原料可選擇時,其實也不需要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 復育大麥在台灣是條錯誤的不歸路 「大麥」是釀啤酒時使用量第二多的原料,因此主張復育台灣大麥,就成了一個看起來非常有吸引力的口號,這也是禾餘麥酒能順利獲得「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天使創業計畫」300萬元經費援助的主要原因。
」 也是2018年,大潤發曾經看上禾餘麥酒的市場可能性,向品牌方下訂了約莫是十噸左右或更多的酒[2],這樣的訂貨量對商業酒廠如台灣啤酒來說,或許並沒有什麼,但對本土品牌來說,可帶來一筆相當可觀的利潤,如果消費者反應優良,那可能會讓品牌從此更加茁壯。再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時,我已通過美國啤酒評審認證協會考試,成為台灣本土第二位合格的BJCP 啤酒評審,證明我已具備辨識一款啤酒的好壞,以及它為何好喝或難喝的知識與能力。2018年,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主辦的《好啤酒、壞啤酒,精釀的生死傳奇》的課程活動之中,我選用禾餘麥酒的白玉麥酒作為負面教材,去解釋為何啤酒應該先考慮美味與否,再觀察它是否有使用本土素材,作為消費選擇的依據。從釀酒人與喝酒人的角度看禾餘麥酒,能判斷出它的品牌成立理念「復育台灣大麥」,只是一句用來斂財工具,是台灣不需要也很難實現的目標。
而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原本要用來當教材酒的「硬紅春」,氧化程度實在太過驚人,怕嚇到不熟的參加者們而沒用在課程之中,而是拿去當禮物分享給好酒友們大開眼界。而這時再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才發現它們的產品不只沒有特色,還充滿了不良風味[1]。
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 禾餘麥酒用以宣傳的照片中,說明了它們仍需使用進口的麥芽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 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 Dont drink it because its Local, drink it because its Good. 這句話是啤酒產業中很經典的一個理念:「不要因為本地釀造而喝,要因為它好喝而喝。
台灣如果要跟上精釀啤酒風潮這條路,以台灣的農業技術來看,長期培育另一種啤酒必需原料、人稱為綠色黃金的「啤酒花」,或許會是更好的選擇。所以,在台灣復育大麥或栽培穀物原料,只是勞民傷財,永遠達不到目標。[3] 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 每一次的消費都是對市場投票 我推廣啤酒文化的核心理念,說起來有點自私:我想喝到更多好喝的啤酒。」 為何禾餘麥酒明明做著相同的事情,卻敢如此囂張地攻擊其他同業?只是因為它用了比較多的台灣本土原料,再以「幫助台灣農業」的口號當作包裝嗎?其實並不只是如此,而是陳相全努力經營農藝產業、台大教授群體、台大畢業生群體成功以後,自信心膨脹的結果。2018年,台灣大學的黃老師找我到大學Plus計畫中玩釀酒活動時,有教授向我提出文章一開始的那個問題:「台灣復育大麥有沒有意義?」我當時給她的答案與今日依然相同,但她無奈地搖搖頭笑了,因為她知道,禾餘已經在台大校內及部分畢業生心中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她知道答案後也無法改變什麼。從釀酒人與喝酒人的角度看禾餘麥酒,能判斷出它的品牌成立理念「復育台灣大麥」,只是一句用來斂財工具,是台灣不需要也很難實現的目標。
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 禾餘麥酒用以宣傳的照片中,說明了它們仍需使用進口的麥芽。而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原本要用來當教材酒的「硬紅春」,氧化程度實在太過驚人,怕嚇到不熟的參加者們而沒用在課程之中,而是拿去當禮物分享給好酒友們大開眼界。
又因為,台灣並沒有種植啤酒花也沒有酵母供應商,即便我們有了麥芽,啤酒產業依然無法達成100%使用台灣本土原物料的目的。我第一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是在素人時期請朋友特地到台大校園領取的兩瓶「白玉麥酒」,喝到啤酒之前的我,非常興奮、非常期待,但喝到啤酒後卻大失所望,不只不好喝,而且還沒有任何特色。
文:賴奕杰 禾餘是想記錄台灣,還是消費台灣? 這句話是我在2016年,看完台灣媒體為禾餘麥酒宣傳台灣價值的文章後,所提出的疑惑。可發現多數消費者或許並非啤酒專業人士,沒辦法發現這個品牌只有形象沒有內在,但他們並不是傻子,不可能會一直為那些不好喝的啤酒買單。
而這時再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才發現它們的產品不只沒有特色,還充滿了不良風味[1]。更現實的是,在國際貿易如此進步的今日,當國外已有物美價廉且多元的原料可選擇時,其實也不需要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我反對具備如此高度本土價值品牌的行為,讓我從當時到1月18日之前,都還被當作異類看待,而飽受批評。再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時,我已通過美國啤酒評審認證協會考試,成為台灣本土第二位合格的BJCP 啤酒評審,證明我已具備辨識一款啤酒的好壞,以及它為何好喝或難喝的知識與能力。
」 也是2018年,大潤發曾經看上禾餘麥酒的市場可能性,向品牌方下訂了約莫是十噸左右或更多的酒[2],這樣的訂貨量對商業酒廠如台灣啤酒來說,或許並沒有什麼,但對本土品牌來說,可帶來一筆相當可觀的利潤,如果消費者反應優良,那可能會讓品牌從此更加茁壯。2018年,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主辦的《好啤酒、壞啤酒,精釀的生死傳奇》的課程活動之中,我選用禾餘麥酒的白玉麥酒作為負面教材,去解釋為何啤酒應該先考慮美味與否,再觀察它是否有使用本土素材,作為消費選擇的依據。
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 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 然而,無論是要種植大麥或其他用來釀啤酒的穀物原料,台灣都難以模仿澳洲或美國那樣大規模機械化的種植方式——提高產量也降低生產成本,進而達到台灣酒廠所需要的產量及價格。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 復育大麥在台灣是條錯誤的不歸路 「大麥」是釀啤酒時使用量第二多的原料,因此主張復育台灣大麥,就成了一個看起來非常有吸引力的口號,這也是禾餘麥酒能順利獲得「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天使創業計畫」300萬元經費援助的主要原因。
但在數個月後走進大潤發,就會看到那批活動酒,因味道實在無法吸引消費者而滯銷,即使即期出清,價低到每瓶約新台幣20元,仍然無人問津。用農民辛勤種出的原料,釀成不好喝的啤酒,究竟是在幫助農民,還是在糟蹋農民呢? 台灣價值是難以擊破的最完美包裝 根據今周刊在2020年的報導,禾餘麥酒品牌方,宣稱其產品所用的穀物原料仍高達六成是進口麥芽,所以禾餘麥酒從2015年創立到 2020年,都在做它們用來攻擊其他品牌的那件事:「訴求在地精釀,可是原料卻採用大部份進口。
理念不行,那酒好喝的話總可以支持一下吧? 遺憾的是,自稱曾在美國知名酒廠Ale Smith實習釀酒的禾餘麥酒創辦人陳相全(Robert Chen),似乎沒有把關啤酒品質的能力,讓禾餘麥酒至今沒有出現任何一款可口美味的作品故此握拳拜年姿勢,引起韓國網友大惑不解,稍有理性的樂迷,質疑王女並沒有體會到樂迷感受,「儘管不行大禮,但看到其他成員都在跪拜磕頭時,是否自己也要稍表禮貌,往後面站一些呢?」而有些激動的民眾者,情緒性地直言「不要來賺韓元啦,請回去你的國家」、「為什麼要在韓國活動?滾出去吧。但在言及王女失禮之處,我們倒也可以退一萬步替她緩頰,很可能是當時舞台橋段設計不良,導致王怡人不知有此致謝演出,但就當時的影片內容來看,五位韓籍團員紛紛跪拜時,不見王怡人臉上有任何驚慌失措表情,透露出為何會有此安排,反倒是見她微笑自然地握拳致謝,而事先經紀公司是否已經有跟王怡人確認過此橋段演出,恐怕還有待公司出面說明。若我們舉王怡人為例,沒有韓國人會否定她是中國妹妹,沒有人會否認她是一個拿著中國護照、把中國人握拳拜年方式刻進骨子、留在DNA的藝人。
而此舉也讓韓國樂迷大感不滿,為什麼全部的團員都行大禮,只有你一人特立獨行,甚至引來韓國學者撻伐,認為王怡人得先瞭解韓國文化,再來韓國發展演藝事業。而這些舉動,都足以讓外人評斷,這位藝人是否對自身的身份有所尊重,乃至對出演的場所有準備外,最重要的是,他是否已經在上舞台前,事先完善規劃好如何進行一場入境隨俗、適合當時當地的演出,好把自己提升到國際巨星之姿呢? 同時,從觀眾角度來看,之所以會造成現今網路上,大肆探討舞台上的文化差異,其中有一大主因,就是觀閱者大多並沒有考量到此藝人,當時當地與其當時的身份所致。
不論是東方人常說「入境隨俗」,抑或是西方人所言「來到羅馬,就照著羅馬人做」(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等語,足見千年流傳下來的先人智慧,總是提醒我們,特別是來到異鄉他處,總得仔細觀察一下當地風俗,凡事謹慎小心依照當地禮儀行事,免得造成失禮與他人誤會。諸如韓國知名團體防彈少年團BTS,於去(2021)年,於獲頒了「佛里特獎」(Van Fleet Award)時,引來「辱華」言論,抑或韓國影星善用單手領獎等姿態,或多或少也引起他人側目。
反觀中國當地,許多網友收看到王女握拳拜年影片的看法,多表「中國妹妹很棒」、「中國人不行大禮刻在骨子裡」、「刻進DNA裡」等言論,大挺在「韓國」活動,於舞台上唱著「韓語」、跳著「韓舞」,領著韓元的王怡人。因為當時她的身份為一公眾人物,為知名韓流團體EVERGLOW的一位成員,且當日(1月9日)是在韓國「當地」活動,面對著「韓國」樂迷,發表的是「韓國」歌曲,配合著「韓國」經紀公司的宣傳活動,於情於理,入境隨俗地向衣食父母樂迷們,行個大跪拜禮才為是,倒也不用馬上把刻在骨子裡的中國文化搬到舞台上方,甚至造成中國網友誤會。